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张聪发自上海
作为业内知名编剧,本届白玉兰奖评委会成员王三毛担任过《都挺好》《山海情》《我是余欢水》等多部热剧的编剧,也曾多次入围白玉兰奖。
(资料图片)
王三毛坦言,今年看到这么多作品入围白玉兰奖,作为编剧的他十分高兴。“能看到大家较着劲,都憋着劲。现在电视剧大的创作环境相比前些年要好很多了。大家都很清楚电视剧是写给谁看的,所以在现实主义领域里深耕,每一位成熟编剧充分展示自己,是创作热情和才华的一个集中爆发。”
不少人是通过《山海情》知道了编剧王三毛,而为了写好这部剧,王三毛走过很多路,采访过很多人。
“你要迈开双腿去大量采访,去跑基层,去深入生活,去接触各行各业的人,尤其是在锁定一个题材之后,一定要找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原型,在他们身上找到你需要的闪光之处。”王三毛以《山海情》中的“水花”举例。这个人物身上,就有很多他采访过的农村女孩的经历,“你在消化你所搜集素材里的人物的人生经历时,慢慢就能找到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,找到了这个根,你的人物也就赋予了魂,人物赋予了魂,就鲜活起来了。”
王三毛也表示,行业取得了一些成绩,有高峰,但整体还没有高原。这其中,确实有一些雷同、跟风之作。
比如编剧接到项目,被要求写一个都市故事,那故事里的人物得有一个职业底色。一些编剧就开始想象,这个是搞IT的,那个是搞房地产的,似乎有了职业就能让人物有“烟火气”,“你如果是‘看着电视剧来创作电视剧’,它的雷同是必然的。”
此外,一些制作方如果跟风、雷同、求快,有这种投机的心理,也是对编剧创作上的打击。从业几十年,王三毛坦言自己并没有遇到这样不专业的制作方,但他也时刻提醒自己,一定要守住底线,拒绝庸俗、媚俗、人云亦云的创作,“永远要提醒自己,不要滑入这些坑里面,你要保持清醒。”
王三毛的“清醒”,也存在于对自己的作品评判中——让那么多观众觉得非常好,也收获了许多奖项的《山海情》,在他看来结尾还能更好,“我甚至认为《山海情》的结局是烂尾的。”他呼吁行业给创作者多一些时间、多一些包容。比如《山海情》,“我们想把它做得更有意境,更深刻、更深远。但这个需要时间,当时的创作时间不够。”
他透露,自己已经交稿的《生命树》从2019年就开始了采访和准备,他甚至三次前往青藏高原采访,在海拔5200米的地方找寻线索。而他多年酝酿的作品还包括贾平凹小说《高兴》的改编,“这本小说我拿到了10年了,我一直没有放弃要改编,我觉得它非常打动我,贾平凹把底层人的心灵史写得非常到位。对我来说,改编不是一次冲动,而是把小说放下一段时间,再拿起来读依然会感动,依然有创作的激情。”
(图片来自上海电视节官方发布内容)
(来源:极目新闻)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关键词: